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北伐戰爭時間,以及北伐戰爭開始時間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內容導航:- 北伐戰爭開始和結束的時間是?
- 北伐戰爭始於那年
- 北伐戰爭簡介 北伐戰爭的時間是什麽時候
- 北伐戰爭的前因後果和時間人物各是什麽
- 國民革命軍的北伐戰爭
- 北伐戰爭的時間是什麽 北伐戰爭的對象是誰
Q1:北伐戰爭開始和結束的時間是?
北伐戰爭開始和結束的時間是1926年7月9日-1928年12月29日。
北伐戰爭,是由中國國民黨領導下的 國民政府以⠥民革命軍為主力,⠨㤻石為總司令於1926年至1928年間發動的統一戰爭。1926年7月9日,國民政府成立國民革命軍從廣東起兵,在連克長沙、武漢、南京、上海等地以後。
國民政府內部因對中國共產黨的不同態度而一度分裂。汪精衛和蔣介石決裂,北伐陷於停頓。⠥罹流後,國民革命軍繼續北伐,並在西北的馮玉祥和山西的⠩륱 入下。
於1928年攻克北京,致使 北洋 奉係的⠥𝜩撤往東北並被日本刺殺於⠧姑屯,其子⠥葉㥸⠦易幟。 至此北伐完成,中國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
擴展資料:
背景:
1916年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為直、皖兩係,奉係軍閥和其他地方軍閥也相繼形成。各軍閥間為爭奪地盤,擴充實力,連年混戰,民不聊生。打倒北洋軍閥,結束封建軍閥的黑暗統治,已成為中國人民的迫切要求。
孫中山先後組織北伐,均未如願。1924年1月第一次國共合作實現後,經過兩年艱苦鬥爭,相繼創建黃埔軍校,建立革命軍隊,平定廣州商 團叛亂和滇、桂軍閥楊希閔、劉震寰叛亂, 成立國民政府,編組國民革命軍,進行東征和南征,從而統一和鞏固了廣東革命根據地和革命政權。
接著,又實現了廣東與廣西的統一。同時,共產黨領導的以“五卅”運動、省港大罷工和廣東農民運動為標誌的全國工農革命群眾運動空前高漲。所有這些,為北伐戰爭奠定了政治、經濟、軍事和群眾基礎。
1926年1月,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統一全中國的綱領。2月,中共中央特別會議確定從各方麵準備北伐。6月5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臨時全體會議通過迅速出師北伐案。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北伐戰爭
Q2:北伐戰爭始於那年
北伐戰爭時間:1926年7月9日-1928年12月29日
北伐戰爭,是由中國國民黨領導下的國民政府以國民革命軍為主力,蔣介石為總司令於1926年至1928年間發動的統一戰爭。1926年7月9日,國民政府成立國民革命軍從廣東起兵,在連克長沙、武漢、南京、上海等地以後,國民政府內部因對中國共產黨的不同態度而一度分裂,汪精衛和蔣介石決裂,北伐陷於停頓。寧漢合流後,國民革命軍繼續北伐,並在西北的馮玉祥和山西的閻錫山加入下,於1928年攻克北京,致使北洋奉係的張作霖撤往東北並被日本刺殺於皇姑屯,其子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 至此北伐完成,中國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
北伐結束後,南京國民政府正式統治全中國,成為中國在國際上唯一代表政權。但實際上,國民政府內外仍有不同勢力割據,造成日後發生中原大戰等連串內鬥衝突。 北伐期間,中國共產黨與國民政府決裂,開始對抗國民政府,導致十年內戰。
Q3:北伐戰爭簡介 北伐戰爭的時間是什麽時候
簡介:北伐戰爭,是由中國國民黨領導下的國民政府以國民革命軍為主力,蔣介石為總司令於1926年至1928年間發動的統一戰爭。
1928年12月29日北伐結束後,⠥京國民政府正式統治全中國,成為中國在國際上唯一代表政權。但實際上,國民政府內外仍有不同勢力割據,造成日後發生中原大戰等連串內鬥衝突。
北伐戰爭開始於1926年7月9日,結束於1928年12月29日。
擴展資料
戰爭意義:
1、打擊軍閥勢力
北伐戰爭僅二年時間,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在中國的統治,基本消滅了軍閥吳佩孚、孫傳芳的軍隊,重創了軍閥張作霖的軍隊,基本消滅了北洋軍閥,加速了中國革命曆史的進程,為以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2、加深革命認識
1927年4月和7月,蔣介石和汪精衛先後在上海和武漢發動反革命政變,北伐戰爭的勝利果實被竊取。
這次戰爭中途共產黨被拋棄、被屠殺的教訓,使共產黨深刻認識到建立以共產黨領導的無產階級軍隊,獨立開展武裝鬥爭的極端重要性,從而開始走上創建中國工農紅軍,進行土地革命,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國民黨政權的另一條革命道路。
3、保證國家獨立
如果沒有北伐的成功,國民政府沒有實現對全國的政治統一。等到日本全麵侵華開始,北洋各個軍閥各自為戰,不能走向聯合抗擊日寇。中國是否能堅持八年抗戰那麽久,能不能保持獨立國家的性質就很難說了。所以說,北伐戰爭在中國近代史上有巨大的曆史意義與功績。
4、維護祖國統一
北伐戰爭是在國共合作的基礎上進行的,在戰爭的第一階段,國共兩黨廣大將士緊密合作,共同奮鬥,浴血沙場,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曆史事實證明,國共兩黨合則兩益,分則兩損。這一經驗教訓,對於我們今天實現振興中華、統一祖國的大業,仍然有著現實意義。
戰爭影響:國民政府在北伐戰爭中,除了透過直屬的國民革命軍,也吸收中國各地反北洋勢力,允許軍閥投靠國民政府,形成了一個一個派係眾多的政治聯合體。北伐結束後,各派係之間的紛爭始終未停息過。
國民黨派係可分為兩大類:一類屬於政治派別,如西山派、改組派、汪派、再造派、政學係等;另一類屬於地方實力派,如馮係、閻係、西南地方實力派等。這些派係既有對中央的表麵從屬關係,又有各派之間的橫向關係,橫向間的矛盾雖時有發生,但往往是局部的、短暫的,而他們與國民黨中央之間的矛盾和鬥爭卻是普遍的、長期的。
由於地方軍閥擴大勢力與中央衝突,形同唐朝藩鎮割據,造成日後發生中原大戰等連串內鬥衝突。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北伐戰爭
Q4:北伐戰爭的前因後果和時間人物各是什麽
一、北伐戰爭的前因。
進行北伐戰爭,打倒帝國主義支持下的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完成國民革命,實現國家的獨立和統一,是孫中山生前提出的口號和確定的革命目標,是全國人民的民心所向。
但是,直到孫中山逝世,這個願望也沒有能夠實現。這個曆史任務,是由中國共產黨人和革命的國民黨人在國共合作的旗幟下共同承擔的。
二、北伐戰爭的後果。
1、北伐戰爭是國共兩黨共同進行的一場革命的、正義的戰爭。兩黨團結合作、一致對敵,北伐軍將士英勇奮戰,以鮮血和生命換來了輝煌戰果。
在不到10個月的時間裏,北伐軍從廣州打到武漢、上海、南京,打垮兩大軍閥,殲敵數十萬,一場規模空前廣大的人民革命戰爭席卷了大半個中國,在中國革命曆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
2、寧漢合流後,國民革命軍繼續北伐,並在西北的馮玉祥和山西的閻錫山加入下,於1928年攻克北京,致使北洋奉係的張作霖撤往東北並被日本刺殺於皇姑屯,其子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至此北伐完成,中國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
北伐結束後,南京國民政府正式統治全中國,成為中國在國際上唯一代表政權。
三、北伐戰爭的時間。
1926年7月9日-1928年12月29日。
四、北伐戰爭的人物。
國民革命軍8個軍10萬餘人(戰爭過程中發展到40多個軍近百萬人),蔣中正任總司令,李濟深任總司令部參謀長,白崇禧任參謀次長代理參謀長,鄧演達任政治部主任,郭沫若任政治部副主任。
何應欽、譚延闓、朱培德、李濟深、李福林、程潛、李宗仁、唐生智分任第1軍至第8軍軍長;繆斌、李富春(共產黨員)、朱克靖(共產黨員)、廖乾吾(共產黨員)、李朗如、林伯渠(共產黨員)、黃紹竑、劉文島分任第1軍至第8軍黨代表或副黨代表。
周恩來、毛澤東、林伯渠、張太雷、鄧中夏、蕭楚女、惲代英、李富春、聶榮臻、蔣先雲等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實際上領導了北伐軍的全部政治工作,對北伐勝利進軍起了重要作用。
擴展資料:
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下,工農運動的迅猛發展
1、工人運動的迅猛發展。隨著北伐戰爭的勝利推進北伐軍所到之處,工人階級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迅速地在廣闊的範圍內組織起來。湖南、湖北的工會會員,到1926年年底左右,發展到30餘萬人,在許多地區,工人還建立了自己的武裝糾察隊。
1927年1月,漢口、九江工人群眾在李立三、劉少奇的領導下,舉行了聲勢浩大的反帝示威,同英帝國主義進行了堅決的鬥爭,先後收回了漢口、九江的英租界。上海工人階級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了配合北伐軍的勝利進軍,先後舉行了三次武裝起義。
1927年3月,中國共產黨在認真總結前兩次起義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周密策劃,精心組織,於3月21日,由上海市總工會發布了總罷工令,參加罷工的達80多萬人。接著舉行了武裝起義。
在起義總指揮周恩來及羅亦農、趙世炎的直接領導下,向駐在上海的反動軍閥展開了猛烈的進攻,經過30小時的激戰,打敗了反動軍閥的武裝部隊,解放了中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推翻了帝國主義和反動軍閥在上海的長期統治。
中國工人階級的這次英勇鬥爭,顯示了中國工人階級的覺悟與革命精神,成為中國工運史上的不朽篇章。它也向一切懷疑中國工人階級力量的人們表明,中國工人階級是可以擔當起領導中國民主革命的重任。
2、農民運動的蓬勃發展。
在北伐革命戰爭期間,同工人革命運動一樣,農民運動也在大半個中國蓬勃開展起來。到1927年6月,全國已有201個縣成立了農民協會,人員發展到1000多萬人。
特別是由於毛澤東在湖南農村進行的深入廣泛的革命活動,奠定了良好的群眾基礎,使湖南的農民運動更是如火如荼、波瀾壯闊,成為全國農民運動的中心。在這裏,普遍建立了農民協會,真正實行了"一切權力歸農會",對農村的封建勢力進行了一次空前的掃蕩與衝擊。
與此同時,還組織和建立了農民武裝,僅梭鏢隊各縣就達數萬人,全省農民協會會員達518萬人。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北伐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時政>>綜合報道>>紅色記憶:狂飆突進 北伐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中國統一戰線新聞網>>統戰百科>>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 工農運動的迅猛發展
Q5:國民革命軍的北伐戰爭
北伐戰爭是1926年至1927年間國民黨和共產黨合作進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戰爭。革命對象是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代理人北洋軍閥。“五卅”運動掀起的反帝大風暴席卷全國,廣東革命根據地的統一和全國工農革命的高漲,為北伐戰爭準備了條件。
1926年7月9日,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國民革命軍有8個軍,約10萬人,總司令是蔣介石。7月12日中共中央發表《中國共產黨關於時局的主張》,14日國民黨發表《北伐出師宣言》,兩黨一致號召全國人民支持國民革命軍進行北伐。北伐的主要對象是三支軍閥部隊:一是直係吳佩孚,二是奉係張作霖,三是由直係分化出來、自成一派的孫傳芳。在帝國主義指使下,這三支反革命力量聯合了起來。廣東革命政府分析了敵我力量對比和敵人內部矛盾情況,確定北伐戰爭的戰略方針是集中兵力,各個擊破。先打吳佩孚,後打孫傳芳,最後消滅張作霖。吳佩孚雖是當時最凶惡的敵人,但在北洋軍閥中,確是比較弱的一環,由於受到馮玉祥軍隊的牽製,已經處在南北受敵的狀態之中,湖南內部敵人正在發生分化。況且,兩湖地區工農革命力量極為雄厚,因此,把吳佩孚確定為北伐的第一個打擊對象十分正確。
北伐軍分三路進軍,在三個戰場進行作戰。兩湖戰場是具有決定意義的戰場。葉挺獨立團,作為北伐先遣部隊已開赴湖南前線,為北伐進軍開辟了道路。在這個戰場上,北伐軍以第4、7、8軍擔任正麵主攻,分別占領了長沙、平江、嶽陽,至此,北伐軍結束了湖南境內的戰鬥。平江、嶽陽失守後,吳佩孚親自率部隊與北伐軍在湖北境內的汀泗橋、賀勝橋進行決戰,經過激烈戰鬥,北伐軍占領了這兩個地方。1926年10月10日,葉挺獨立團首先攻城而入,北伐軍攻下武昌,吳佩孚部基本被殲。北伐軍消滅吳佩孚後,又在江西戰場打敗了孫傳芳。國民革命軍從1926年7月開始北伐,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裏,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所向披靡,消滅了吳佩孚、孫傳芳的主力,北伐軍也由10萬人增加到25萬人。
Q6:北伐戰爭的時間是什麽 北伐戰爭的對象是誰
北伐戰爭,是由中國國民黨領導下的國民政府以國民革命軍為主力,蔣介石為總司令於1926年至1928年間對北洋軍閥政府發動的統一戰爭。1926年7月9日,國民政府成立國民革命軍從廣東起兵,在連克長沙、武漢、南京、上海等地以後,國民政府內部因對中國共產黨的不同態度而一度分裂,汪精衛和蔣介石決裂,北伐陷於停頓。寧漢合流後,國民革命軍繼續北伐,並在西北的馮玉祥和山西的閻錫山加入下,於1928年攻克北京,致使北洋奉係的張作霖撤往東北並被日本刺殺於皇姑屯,其子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 至此北伐完成,中國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
關於北伐戰爭時間和北伐戰爭開始時間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麵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查看更多關於北伐戰爭時間的詳細內容...